发布时间:2024-11-02 04:49:37 来源: sp20241102
千百年来,中华文明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一路奔涌。
新征程上,如何赓续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传承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
探“馆”寻根,与非遗传承人、文物保护工作者亲切交流;出席重要会议,提出“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致贺信、作重要指示,部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调研、一路思索,“文化足迹”里浸润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的思考与谋划。
“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12月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性划分方式有了更清晰明确的认识。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
在总书记看来,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能够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今年5月,在前往陕西主持中国-中亚峰会途中,总书记来到山西运城博物馆,参观“华夏寻根”“馆藏珍品”“盬盐春秋”等展陈,详细了解运城有关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早期历史发展等。
“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总书记叮嘱道。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四川德阳市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参观。
两个多月后,四川广汉鸭子河畔。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了解三星堆遗址发掘历程和古蜀文明成果、仔细察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流程细节和最新技术。
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总书记感慨道:“看过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华文明啊,而且更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
此次考察返京途中,总书记还特意来到陕西汉中市博物馆,了解汉中历史文化、文物保护情况。他要求,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浙东运河。今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实证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现在还在往前探源,我相信,我们的文明史更悠久。”习近平总书记自豪地说,“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将来传下去,还要传五千年,还不止五千年。”
“书法既能提高文化素养、陶冶心情,又能养浩然之气。你们写的‘厚德载物’,就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12月14日,在广西南宁蟠龙社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为书法爱好者点赞。他深情地说:“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像你们写的作品一样,‘爱我中华’!”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总书记曾感叹:“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强调“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2023年7月6日,卢建英在江苏苏州平江路的工作室内刺绣。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盛夏七月,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石板路,走进古城苏州的古街巷。在街边一家商铺内,他见到了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
卢建英告诉总书记,刺绣技艺已经传到第四代了。
“这样一个作品,要花费多长时间?”总书记问。
“有的要一年。”卢建英回答道。
“中华文化的传承力有多强,通过这个苏绣就可以看出来。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称赞说。
三个多月后,这样鼓舞人心的话语,也激励着江西景德镇的非遗传承人们。
“老师傅好!手上功夫了得啊!有图案吗,还是凭着手感?”
“都在心里。”
总书记为做瓷的老师傅点赞:“你是这块土地孕育的传承人,是工匠精神的写照啊。”
△江西景德镇明清窑作营造技艺长廊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今天,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古老智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彰显,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凝聚起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力量。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
6月2日,一场攸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并详细阐述了“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三个问题。
座谈会之前,总书记先后参观了新建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考古博物馆。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时,在兰台洞库了解馆藏精品版本保存情况。
“走一下,体会一下。这些雕版、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两个馆、两个半天的时间,总书记称“很有收获”:“我更加深切感受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总书记在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而“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阁”内景。星空穹顶上是一幅宋代石刻天文图,传递着“文瀚阁”的寓意:中华文明如星空般浩瀚璀璨。
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一部长江文化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史。
考察三星堆博物馆、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探寻长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今年10月在江西九江考察时,总书记详细了解当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等情况。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近年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都在稳步推进。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其中,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要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苏州古城一头是始建于南朝梁时的北寺塔,另一头是苏州工业园区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二者穿越时空、遥相呼应。在苏州考察时,总书记肯定道:“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江苏苏州城区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文明的坐标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发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号召。
“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执笔丨张亚楠
视觉丨江雨航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