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09:47:33 来源: sp20241118
北京市永定河三家店引水枢纽水毁修复——
“为首都防洪安全作贡献”
本报记者 潘俊强
在北京市永定河三家店引水枢纽拦河闸水毁修复工程现场,经过施工人员昼夜施工,抢工期、赶进度,目前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
“咱们施工速度很快,工程收尾要确保人员安全和工程质量。”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三家店管理所副所长张延向施工负责人赵楠叮嘱。“放心!这几天我们加班加点,把工程施工质量再检查、夯实一下。”赵楠说。
半年多前,永定河一场大洪水从此而过。作为永定河官厅山峡段控制性工程,三家店引水枢纽顶住压力,通过科学调节,有效减轻了下游河道防洪压力。
让从山区袭来的洪水能平缓流向下游,拦河闸下游的消力池等设施是消能的关键。“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清理消力池和修复一些被损毁的设施。”张延边说边给记者介绍水毁设施相关情况,洪水刚刚退去时,消力池被淤泥、沙砾和障碍物填满,还有一些设施被损毁。
“作为水利施工人员,我们要尽自己一份力,为首都防洪安全作贡献。”来自河北的施工人员赵剑兵说,从2023年12月初进场施工,20多台机械、60余人分成若干组,不间断施工已近3个月。
内蒙古敖汉旗与定点帮扶部门积极对接——
“村里人气越来越旺”
本报记者 张 枨
春节假期刚过,在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丰收乡,建宇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开始选购种子,春耕备耕工作陆续展开。“去年,我们的农产品卖得非常好,很多都是来自北京的回头客。”合作社负责人左志超说,北京市海淀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帮助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了农产品知名度,增加了村民收入。
扭大秧歌、舞龙表演、民族舞蹈……在敖汉旗新惠镇扎赛营子村后水村民组,一场文艺活动正在进行。“村里人气越来越旺,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参加表演。”村民孙恩庭说。
“后水村民组过去交通不便,产业发展不起来。”扎赛营子村党总支书记徐占军介绍,定点帮扶的相关部门帮村里修了路,还筹措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特色养殖。如今,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的1.9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50万元。相关部门帮助村里建设饲草库、机电井、光伏发电站、肉羊养殖场等富民项目,还援建了图书室、健身广场等公共设施。
“敖汉旗与定点帮扶的相关部门、北京市海淀区对接,创新组建‘两地三方’党建联合体,在产业培育、品牌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敖汉旗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国毅说。
国网辽宁电力彰武县供电公司推动智慧巡线——
“我也想学学操作无人机”
本报记者 刘洪超
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泡子沿村,国网辽宁电力彰武县供电公司葛春共产党员服务队工作人员乔伯彬与朱宪彪,正操作着一架无人机,平稳飞抵线杆顶部,逐一对连接处的线路结冰等情况进行近距离高清拍摄。
葛春曾是阿尔乡供电所的一名农村电工,负责阿尔乡北甸子、马家屯、好保起等7个区域、594户的线路维护工作。由于地广人稀,村民分布在约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这样,葛师傅自费购买了一匹马用以巡检线路,一干就是23年。退休后,彰武县供电公司组建了葛春共产党员服务队。
“这些年,国家加强了农村道路的修建,大部分村屯都通了水泥路。在那些偏僻的地方,也有无人机帮忙。”乔伯彬说,利用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开展线路巡查,受地形等不利因素影响较小,又可以在带电情况下工作,不仅提升工作效率,也能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还能提升发现故障和缺陷的精准度。
“以前进入沙漠腹地,10多天才能把线路都走一遍,现在有了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很快就能过一遍。新的一年,我也想学学操作无人机。”年逾七旬的葛春笑着说。
黑龙江克东县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让更多人吃到东北美食”
本报记者 刘梦丹
优质的糯米、黄米经过充分浸泡,淘洗后磨粉成面,工人们再将面揉成团、压成饼,放上豆馅,攥实、团圆,就变成了一个个颜色金黄、圆润饱满的黏豆包。眼下,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蒲峪路镇玉华村农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黏豆包生产车间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
“现在工人每天3班倒,日产量在5000斤左右。”公司经理王涵介绍,公司采用真空塑封包装,依托线上平台,将黏豆包销往全国各地,“我们的愿望是,让更多人吃到东北美食。”
在克东县昌盛乡东龙村丝如玉酸菜厂加工车间里,10个发酵池密集排开。东龙村党支部书记陈贵秋从生产线上捏起一片酸菜尝了尝说:“还是我们小时候的味道,县里的水饺加工厂就认咱家的酸菜,我们酸菜的年销售额能达到180万元。”
近年来,克东县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突破口。酿酒、养殖、食品加工……全县145个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23年,全县98个村级集体经济总量超过1亿元,带动70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浙江长兴县优化景区调度安排——
“游客玩得安心又开心”
本报记者 谢卫群
雨雪霏霏,寒意袭人。最近几天,浙江省湖州市气温骤降。
南太湖岸边,位于长兴县太湖图影派出所内的太湖图影调度平台里,大屏幕上显示着太湖龙之梦乐园的影像和实时数据,县公安局、交通局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在值班。
尽管天气寒冷,乐园内依然有不少游客。“室内的冰雪世界里游客密集,要特别关注。”“大马戏要散场了,注意出场游客的分流情况。”“注意停车场的车流变化”……随着一声声口令发出,指挥部的大屏幕不断切换。
长兴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叶先君介绍,春节假期,园区累计游客数量突破150万人次。“游客数量曲线呈现先上升再平稳的走势,客流量高峰出现在初三。”太湖图影派出所所长佘明方补充说。为应对客流增长,长兴县为乐园稳定运营作了周密安排。
前几天,太湖图影调度平台举行了2024年春节工作总结会,对春节后乐园相关的后续工作进行了着重安排。太湖龙之梦乐园总裁柳九邦说:“多亏政府全力调度保障,游客玩得安心又开心。”
河南罗山县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做好研究,才能保护好自然”
本报记者 李浩燃
蜿蜒的山路,蓊郁的密林,清澈的溪水,悠悠的鸟鸣声。记者驱车来到大别山北麓,进入河南省罗山县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国内第一个朱鹮迁地保护地,当年我带着家人从陕西来到这里,一干就是十几年。”朱鹮保护和繁育专家黄治学说。
在朱鹮繁育中心,10个自然繁育笼舍分布于山坡上。保育员刘广霞提着铁桶,为朱鹮投喂食物。目前,罗山县已成为朱鹮野外种群数量最多的迁地保护地,存量达500余只。近年来,董寨先后多次向四川峨眉山等地输出朱鹮种源数十只。
在白云管护站,道路两旁树干上精心布设着不同造型的人工鸟巢。树丛中、台阶上,不时可见觅食、嬉戏的鸟类。“做好研究,才能保护好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4.68万公顷,设有3个科研单位、7个管护站和15个管护点,“这里气候湿润,森林生态系统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是珍稀物种资源的储存库、基因库。”
在这片青山绿水间,“观鸟经济”悄然兴起。白冠长尾雉、朱鹮、蓝翡翠……每年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观鸟、护鸟、研究鸟、拍摄鸟。
湖南益阳市清溪村建设农村书屋——
“文学让群众生活更多彩”
本报记者 吴齐强 颜 珂 孙 超
泡一碗香味扑鼻的擂茶,读一本作家亲笔签名的好书,参加一次文学沙龙……春节假期期间,6万多名游客前来湖南省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打卡”。“6块钱一碗的擂茶,每天能卖200碗。”立波书屋负责人卜雪斌,在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忙碌而充实。
清溪村是作家周立波的出生地及其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创作背景地。3年前,听说村里依托周立波故居启动实施书屋建设计划,卜雪斌主动腾出自家房屋予以支持,立波书屋就此开门迎客。
走进书屋大门,一楼会客厅一侧被打造成阅读空间,另一侧还原了《山乡巨变》中清溪村的农家场景。“文学让群众生活更多彩。”卜雪斌介绍,不过一年多时间,21家清溪书屋、26间书香民宿在清溪村陆续出现,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也落户清溪村。
阅读、品茗、买书……各种业态在村里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清溪村就此找到了“乡村+文学+旅游”的特色发展道路。2023年,清溪村旅游收入比上年增长40.3%,村里增加了相关就业岗位100个,带动本村和邻近村就业500余人。
甘肃积石山县加强民众生活保障——
“保障好,心里就踏实”
本报记者 王锦涛
“嗞啦”一声,松软的面团滑入油锅,香气溢满活动板房。
在甘肃省积石山县石塬镇秦阴村安置点,见媳妇和母亲忙着炸油饼,村民曹立平一边忙着添煤、端盘,一边热情地招呼记者落座。
积石山县海拔高、气温低。截至目前,全县共设集中安置点233个,搭建活动板房1.4万多间,入住5.8万多人。
曹立平家这间18平方米的活动板房,地面干净,棉被叠放整齐,一氧化碳报警器挂在墙上,无线路由器的指示灯亮着绿光。“保障好,心里就踏实。”曹立平说,吃的住的用的,都是国家免费提供,还领了两笔补贴。
石塬镇肖红坪村有576户、2747人受灾,群众集中住在3个安置点。下午3点,暖阳明媚,在村委会前的安置点,记者遇到了10岁的马学伟。他头发黑亮、脸蛋红润。“刚跟大伯去洗了澡,淋浴房里水热、暖和,不要钱。”马学伟说。
青椒炒肚片、白菜炒粉条……菜品出锅,饭钱进账。开门营业以来,村民樊文明家的餐饮生意不断升温。肖红坪村里不少人家都在加紧复工复产。樊文明家营业以来,收入稳定在每天200元左右。
青海格尔木市红柳村做强集体经济——
“产业前景一点也不小”
本报记者 贾丰丰
4米宽的水泥路,串起两侧20座温室大棚。随手掀开一个门帘,暖湿气息扑面而来,开花的、萌芽的、已经挂果的各种蔬果,格外喜人。“这两天市场上蔬菜需求量大,忙得很!”青海省格尔木市红柳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善说。
地处柴达木盆地深处,平均海拔3000米,红柳村发展基础一度比较差。2010年,红柳村开始探索蔬菜大棚种植。
购买牛羊粪改良土壤,去外地学习种植经验,挖渠改善灌溉条件……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红柳村闯出一条新路子,蔬菜种植规模从最初的7座温室大棚发展到如今的20座。
集体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产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为了降低改良土壤的成本,红柳村利用废弃秸秆做饲草,搞起了养殖业;为了改善滴灌水质,在沉淀池里养上了鱼;为了利用好磨面坊产生的麦麸,合作社又养上了鸡鸭。
“现在村集体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合作社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在家门口就有稳定收入。”村民刘国虎开着叉车,穿梭在饲草储存区,“别看这是戈壁滩,产业前景一点也不小,好日子这才开了头呢!”
宁夏西吉县火集村发展蔬菜种植业——
“帮助更多乡亲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 徐元锋 张 文
还没进屋,已听见村两委活动室内很是热闹:“核对自家领取的金额”“明天就会把钱划进各家的卡里”……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将台堡镇火集村党支部书记火彦红声音很大:“抱团种菜,村集体和大家签协议包销,结果没能卖到协议价,村集体会按协议价给大家补齐!”
今年47岁的火彦红是个“老菜农”,从事蔬菜种植销售多年。在他的带领下,火集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2万元。
村民文富宏介绍,早些年,种菜时灌溉成问题,卖菜时价格又成问题。“现在统一种、统一卖,成本降了,利润高了。”
“以前把地流转给企业,每年只能拿些流转费。”50岁的村民火百旺接过话茬,“如今收入高了不少。”
会场外的大片农田里,一座座大棚已搭起骨架。村民火刚龙说,这两年,已有10多户在外务工的村民返乡种菜。
“蔬菜增产,村民务工的收入也多起来。”38岁的村民谢海江是村集体蔬菜销售代办员,“去年高峰时,经销商的货车每天往村里跑三四趟,多的时候一天能发出去16吨芹菜。”
“我们还打算开设蔬菜交易中心,帮助更多乡亲增收致富!”火彦红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3日 06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