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7 07:48:37 来源: sp20241117
“透过焊接面罩看去,白光是一个红色的点,焊丝化为熔池,‘池水’是彩色的,波纹荡漾。”外人或许难以将诗意的描述与“焊接”联系起来,但对90后罗贤而言,这样的工作已融入他的生命。
“天衣无缝”的绝活儿是怎样炼成的
在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船”)某二级单位船台车间,总能看到一抹深蓝色的身影手持焊枪半蹲半跪,焊接声“嗞嗞”作响,白色焊烟腾起,焊丝和板件的连接处发出刺眼的光。
这是电焊特级技师罗贤的施工日常。“只要拿起焊枪,我就能精准地找到焊点,保证每一根焊条都在要求范围内。”罗贤的动作已形成肌肉记忆,两块钢板之间的缝隙仅4毫米,如果焊枪打偏,整块钢板就会作废,而他早已练就“天衣无缝”的绝活儿。
刚过而立之年,罗贤已经是中国船舶集团最年轻的船舶制造“技术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去年下半年还被评选为“武汉楷模”,成为一座城市的青年榜样。
初中时,罗贤就读于“火箭班”,以他的成绩,足以考入武汉市内排名靠前的高中。然而,在中考志愿的第一栏,他填写了一所中专学校。从小就参加陶艺和绘画比赛的他更爱好手工,梦想有朝一日,成为技能型人才。
罗贤至今清晰地记得,2007年中考成绩单出炉后,他到学校报名,迎面而来的是老师们异样的神情。教育部《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297.29万人。这个庞大的群体一度被贴上“中考被剩下”的标签。
站在升学的十字路口,罗贤作出了遵从本心的选择。入学当年,他选择的武汉交通学校与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定向培养船舶制造技能型人才,开设“武船定向班”。该班主要招收船舶管装、船舶舾装、焊接技术应用3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学生毕业之后经过考核进入武船工作。
家境普通的罗贤被“毕业包分配”吸引了。经面试,他进入焊接专业定向班。那时实训条件有限,30多名学生只有6个实训工位可用,摸真焊枪的机会不多。一有空位,罗贤就抢着练习,不练完五六根焊条不肯离开。
“勤奋的学生并不少见,但罗贤更有毅力,有把技术打磨好的决心。”武汉交通学校实训教师张祖群说。他记得,不善言辞的罗贤第一次向老师开口求助,是“允许自己利用午休时间加练”。
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每个午后,张祖群都在一旁陪练。实训室没有空调,操作时也不能开电扇。到了炎热的夏天,师徒二人也要穿上厚重的工装,等脱下时,全身都是汗水。
挑战往往也是机遇
2009年,罗贤如愿走进武船,不再愁工位有限或是焊枪不够用了。然而工作不久,一起分配进来的同学中,超过一半的人都走了。有的人觉得工作又苦又累,“没多大的前途”,选择了改行;有的觉得薪资待遇提升遥遥无期,索性自主创业。
罗贤也动摇过。那时的工资付完房租后,还得靠父母补贴生活。身处狭小的操作间内,站在高温钢板上作业,罗贤觉得熬不出头。
一天,罗贤在新闻里看到我国海军舰队劈波斩浪的画面,让他怦然心动。他所在的武船是国家重要的海洋工程出口船舶及公务船建造基地,也是国家海洋防务装备科研生产中的骨干力量。而他所练习的焊接技术,涉及在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装备的关键工序、大接头等重要部位。
如果能把技术打磨到更高水平,总能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罗贤给自己设立目标,尽快提高施焊水准:一次到位,一次做对,一次做好。起初,他被焊花烫得手上满是疤痕,随着操作更加娴熟,烫伤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同事之间常常“攀比”:谁的伤疤最少,谁的焊接水平就最高。
2014年,罗贤加入公司的焊接集训队,备战各级职业技能大赛。为练就单面焊双面成型、薄板焊接等技能,他平均每天都要焊上10块钢板。在日复一日的训练和生产一线的操作中,他逐渐掌握了焊条电弧焊、钨极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埋弧自动焊等多种焊接方法。
其间,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更迭,原有的生产理念、工艺受到冲击。公司在研发某产品时,因焊接母材、焊接材料和焊接强度上的不同,对应的焊接工艺从焊条电弧焊变为混合气体保护焊。车间的很多老师傅未曾经过系统培训,在面对复杂的焊接构件时,不知如何下手。
挑战往往也是机遇。罗贤主动申请成为第一批专项技能培训人员,投入到高强度的培训当中,取得了这个领域焊接资格证书。2018年,在中国技能大赛第二届“船舶杯”中船重工职业技能竞赛中,罗贤斩获船舶电焊工比赛第一名,被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其实,每次在生产线上遇到问题,但没法很快运用理论知识予以解决时,罗贤都会重新审视自己15岁那年的选择:与班上的大多数同学背道而驰。眼看着同学们考入大学,走出了一条平稳、宽敞的大道,而他鼓励自己“熬下来”时的理由是“我没有退路”。
“文化课的苦,还是得吃!”7年里,罗贤自修获得了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专文凭,又自考了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文凭。2019年到2021年,针对“单面焊接双面成型”这门技术,这个昔日的中专生发表了3篇重要论文。
虽是一线工人,但这只是起点
在武船,很多年轻人都愿意找罗贤交流,因为他“能焊,能教,更能创新”以及“倾囊相授,绝不藏私”。
而今,近200名一线工人在罗贤的指导下学习理论知识,参与各类项目中的“疑难杂症”。学徒万壮介绍,新项目的疑难杂症也是罗贤带头冲锋,一度“两班倒,连着一个多星期”。
罗贤也意识到,不论选择什么样的赛道,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些年,他与当初“手把手带自己”的实训教师张祖群一直保持联系,这份师徒情从校园的实训室延续至现在,“随时能拨通电话探讨焊接操作中的问题”。
张祖群觉得罗贤很幸运,进厂不久,赶上了省技能大赛,因优秀的比赛成绩而受到重视,有平台支撑,再加上个人的努力,成长是飞速的。
被武汉交通学校聘请为实训教师之前,张祖群工作了31年的工厂倒闭了,他拿着高级技师的职称,有些无所适从。走上教学岗位后,他带过的学生里,像罗贤这样兼具天资与勤奋的不是个例。但是相比之下,有些学生的就业处境有些失落——有人被分配到与自身专业吻合率并不高的岗位上,有人苦练技艺多年,仍是外包的合同工。
在张祖群看来,这是一个有待受到更多重视的群体。在他们的困境中,不乏有个人的问题存在,比如对当下的待遇和短期利益看得过重;但是在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中,国家也要考虑给他们更多机会。
在罗贤的母校——武汉交通学校2023年的招生简章中,学生在历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获奖总数被放置在“主要荣誉”一栏。比赛选拔训练期间,这里的学生常常从早上7点练习到晚上10点。肯吃苦肯钻研,就能获得技能水平的认证,至少这一点不会变。
回校与备战职业技能竞赛的学弟学妹交流时,罗贤鼓励他们:“中职生毕业后大多会成为一线工人,但这只是起点。”
这几年,罗贤的职业蓝图在不断刷新。
在为公司重点产品研发一种特殊钢材焊接工艺时,他白天在车间操作试验,晚上泡在资料室阅读一整夜,系统学习理论知识。通过1800多次更换材料、使用不同的工艺方法,带领团队攻克了国内最新型关键重点设备的异种钢焊接工艺工法,填补了我国船舶在该项目上的行业空白。
他不再满足人工手动焊接技术上的打磨,而是希望通过机器和手工的结合,提高施工效率。前两年研制出一种自动焊接装置,让高效自动焊接走进现实,“一步步让企业生产一线自动化、智能化”。
杨歆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