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6:23:10 来源: sp20241227
开栏的话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作为历史的活化石,文物是传承文化与文明的物质载体。在浩瀚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无数凝聚前人思想智慧的精美文物。它们既是可以静观品鉴的器物,亦有着文明交流碰撞的生动故事,值得深入发现和弘扬。人民日报今日起推出“博物视界”栏目,在博大精深的文物世界中采撷极致之物,探寻文物背后文明交流互鉴的真谛。
版本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有力信物。千百年来,典籍版本穿越时空,讲述着人类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记录着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明从相遇、相识到交流融合的奇妙旅程。
2019年是中法建交55周年,当年3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法国尼斯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见前,马克龙总统向习近平主席赠送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这部《论语导读》,就是一件见证中欧文明交流的珍贵典籍版本。
1688年法文版《论语导读》。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供图
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燕山脚下,典藏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文字符号、文脉信息的各类版本资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吸引着社会各界前来参观。在基本陈列“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的“美美与共”展示专题,《论语导读》静陈其中,往来观众驻足观看,不时询问。这件版本牛皮封面、飘口烫金、染纹纸环衬、书口刷红,具有典型的法国启蒙时期书籍装帧特征,记载的内容却是2000多年前中国先哲的文化思想。
版本的诞生:实证中欧文明交流发展
1688年,法国学者同时也是医生、哲学家和探险家的弗朗索瓦·贝尼耶将《大学》《中庸》和《论语》的内容翻译为法文,全称《孔子与王家科学》,又译为《孔夫子或王子的学问》或《孔子或君王之道,包括中国古代皇帝和官员政治统治特有的道德原则》,翻译了《论语》约3/4的内容。后来该书名称被译为《论语导读》,盖因“致读者”中写道,这本书可以“作为阅读孔子的钥匙和入门”。《论语导读》是历史上首部将一整套儒家经典翻译成法文的译著,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
贝尼耶翻译《论语导读》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他生活于17世纪的法国,除早年师从哲学家伽桑狄,接受过系统哲学和科学训练外,还是一位东方学家,对儒家学说很感兴趣。当时,欧洲社会对中国充满向往与崇敬,贝尼耶敏锐地捕捉到欧洲掀起的“中国热”,拉丁文版《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的出版让他发现了理想的政治哲学,于是在暮年翻译了《论语导读》,大大推动欧洲学者对于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研究热潮,法国也成为欧洲乃至整个西方汉学研究的发源地。
版本的流变:彰显中华传统文化智慧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早在17世纪就已传入欧洲,其最早的西文版本是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拉丁文版《中国哲学家孔夫子》,这也是《论语导读》最早的版本溯源。贝尼耶选择以1687年拉丁文版《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为底本进行翻译,并在译本结构和内容上对拉丁文本进行重组、删减和补充。与传教士向西方传播中国经典时的“中学西传”不同,《论语导读》将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和“持中”文化作为内容重点,强调孔子思想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实现了“中学西用”。
贝尼耶首次用法文传达孔子思想,引发伏尔泰和卢梭等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关注。《论语导读》被视为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先声,自此之后,其他语种的改编本或节译本相继出版,如伦敦1783年出版的增补版法译本《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博洛尼亚1822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意大利文译本,以及德国汉学家花之安于1872年在香港出版的德文译本,等等。《论语导读》的版本流变发展,为我们复现了17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进入西方主流知识界的过程。
版本的归藏:见证中法文明交流互鉴
据学界研究,《论语导读》目前只有寥寥数个手抄本存世。2019年马克龙总统向习近平主席赠送的那本《论语导读》,就是其中之一。历经300多年流转,这件珍贵版本以“国礼”的身份来到中国并入藏国家图书馆。这种“仪式感”是对它穿越时空的礼赞,见证了中法文化源远流长的交流史,展现了不同文明的相互启迪与共同发展,也是新时代中法文明交流互鉴的标志。
在轮展这件稀世珍宝的同时,国家版本馆典藏有《论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德语、日语、老挝语、越南语等20余个外文版本,以及盲文版等共280余部译本,还展示了品相完好的明代绢本墨色画《三圣像》记载的华服纹饰中的“华服”版《论语》。这些版本以不同语种、不同形式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藏展谱系,彰显国家版本馆以收藏为主业,以版本为媒介,典藏文明之美、传播文化之华的崇高使命。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责编:王佳可、庄雪雅、王迪、孟祥麟、刘慧)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