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所高校宣布推进校园开放举措

发布时间:2025-01-01 12:13:15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社 北京12月30日电 (高凯 曾玥)清华大学12月29日发布消息称,从元旦假期开始,将进一步有序推进校园开放,更大限度满足社会公众校园参观预约需求。

  多年来,高校校园是否应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如何开放的问题多次引发热议。近期,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关于自己“跨栏”入校的文章在网上引发关注,让该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随之到来的,是多所高校相继发布对开放校园进行“有序推进”的通知。

  对于“大学校园开放”问题,此间专家认为,大学校园是公共空间,无论历史上还是从社会层面看,开放都是题中之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指出,高等学府的发展变迁始终与社会公众、与时代潮流紧密相连,中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而,大学本身的功能决定其需要向社会公众打开大门,促进交流。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直言,无论从大学本身的职能角度,还是从国家设立大学的初衷出发,再到大学本身的制度设置,大学都是一个公共空间。大学不仅是培养大学生的地方,也是探讨各领域前沿问题的重要场所,还是城市文化的集散地,一些大学已成为城市的著名地标。“大学有很强的公共性,开放是当然的。”

  长期以来,在针对大学校园开放的讨论中,反对者普遍的疑虑是,校外人员随意进出校园,会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也可能带来安全问题。

  对此,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指出,当大学开放变成一种习惯以后,会变成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操场、图书馆等是公共资源,在不影响本校学生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利用的人越多,公共资源发挥的效率就越大,人民共享的程度也就越高,“在做好校园安全和规范管理的情况下,我认为过度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储朝晖认为,学校管理不应该只是围墙内部的管理,也应该包括开放的管理。从实践看,大学需要担当社会责任,自身和社会交流越多,开放的需求也会越高。从这个角度说,大学治理要进行改变,要面向社会,和社会有更多的交往,“需要想办法维护开放,在开放中让学校有序运转。”

  “事实上不只是大学,任何一个工作场所都有其规范要求。”吕德文建议,教学楼、科研实验楼等师生频繁出入的场所都可采用门禁系统,保障大学校园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不受影响。

  据报道,包括清华大学在内,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诸多高校均已发文,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证入校。值得注意的是,已有高校表示将更新一批便民设施,整合校内艺术、科学、体育等资源进一步与公众共享,让人们了解校园文化,感受校园魅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学校应提高现代治理能力,做好大学的开放以及开放后的动态管理、师生服务等工作。

  在储朝晖看来,除了物理层面的全面开放,后续大学校园开放可以推进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举办更多的社会公益活动,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更多渠道,比如举办公共讲座等,这样的开放交流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也大有益处。”(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