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2:57:27 来源: sp20241105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李 宏 张国圣 黄汉鑫
在重庆东南部,武陵山脉逶迤绵延,喀斯特地貌造就了武陵山区众多的高山峡谷。幅员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的渝东南武陵山区,孕育着丰富的自然遗产和少数民族文化,是重庆的少数民族集聚区,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但座座大山形成的“与世隔绝”的天然屏障,也曾经长期阻碍渝东南地区的对外交流与经济发展,使重庆武陵山区一度成为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近年来,重庆加快渝东南武陵山区交通建设,完善高铁、高速路网,立足西部陆海新通道,持续提升该区域对外物流枢纽基础设施水平和能力。与此同时,当地各区县坚持立足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禀赋,做大山地高效农业、做强山地特色旅游。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市场主体唱戏,借由交流活动、国际展会等渠道“走出去”“引进来”,渝东南武陵山区在全国的知名度有效提升,同时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开放程度显著增强。如今生活在渝东南武陵山区的群众,正在共享对外开放发展成果,获得感与幸福感越发增强。
通道提速造就“边贸之城”
10月12日,满载着手工灯笼年画、文化用品、罐头、铁芯等商品的首趟西部陆海新通道(武陵山)班列驶出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抵达广西钦州港后,这批货物再经海运最终抵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通过此趟班列免去经由重庆主城枢纽的中转环节后,秀山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电子产品、工艺品、纺织品甚至农特产品等货物将源源不断直接南下,出口至东盟各国。
“西部陆海新通道(武陵山)班列使大宗商品出口东南亚国家时间更短,成本大幅度降低。”秀山县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雷钧友说,自今年初以来,秀山出台《秀山县加快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持续发力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物流枢纽建设,积极提升对外开放能力和水平。
伴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武陵山)班列的开行,扩能改造后的渝怀铁路秀山站货场也正式投用。满负荷运作情况下,该货场每年可周转集装箱20万标箱以上。在今年9月,从秀山发车的国际公路大通道顺利打通后,跨境公路班车从秀山出发,通过瑞丽口岸直达缅甸仰光的时间缩短至4天,大大拉近了武陵山区到东南亚国家的时空距离。
“秀山位于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依靠17条武陵物流专线等长期积累的区域物流规模,具有辐射周边20多个区县(市)的潜力。”雷钧友说,除了带动周边商品出口,从东盟各国进口而来的大宗商品,还能通过秀山物流枢纽进行分发,为武陵山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支撑,可帮助企业降低综合物流成本达15%、全程物流时效压缩至20%。
未来五年,秀山围绕西部陆海新通道规划,将推进建设秀山(武陵)铁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等重点项目32个。
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建设机遇,与秀山毗邻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建的保税仓,近日也进入预验收阶段。投入使用后,不仅当地民众将获得东南亚热带水果、奶粉、啤酒等更多消费选择,以酉阳茶油为代表的一批区域农特产品还将更便利地走出国门。同时,根据《重庆市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中建设多层级物流枢纽节点体系的规划,将同处渝东南的黔江区作为区域性物流节点加快设施打造,武陵山区的国际物流通道枢纽还将在未来进一步提质扩能。
“山里货”走出国门成“抢手货”
11月8日,走进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汉葭街道长滩社区8组,顺山势下行至一片平坦的槽谷,只见一面朴素的厂房水泥外墙上,赫然印着一行醒目的大字——“让苏麻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彭水”。
“苏麻学名又叫紫苏,在彭水当地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我们自古保留下来的武陵山脉原生栽培种,被誉为高山里的深海鱼油。‘彭水苏麻’也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重庆市黔中道紫苏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始人李永均热情地介绍说。
不大的厂房里,设备精准地挑选出不同品级的紫苏籽,再历经一道低温压榨的工序,一瓶瓶紫苏油迅速走下生产线。紫苏茶叶、紫苏酱、紫苏挂面……紫苏竟在这村庄里变身为多种产品。
“十几年前,紫苏缺少商业开发,卖不上价,加上大量劳动力外出,种植面积仅剩2000亩。”李永均说,随着紫苏加工而成的功能食品逐渐受到消费者认可,合作社带着周边农户一起扩大种植面积,并与各地医科高校开展基因研究项目和生产技术创新合作。如今,不仅彭水全县紫苏种植面积发展至3万亩,仅紫苏油一条生产线,靠十几个人就能做到产值3亿元。
优良的品质、稳定的供应和潜在的市场需求让紫苏产品很快敲开了多个国家的大门。彭水自2014年便开始向美国出口紫苏籽,并在随后的几年中,接连将紫苏油和紫苏叶销往新加坡和韩国。“外销的路越铺越宽。今年11月初结束的广交会上,我们又接到来自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订购意向。”李永均表示,趁着这个势头,他还准备开发更多的紫苏产品,带动周边农户把武陵山里的珍品做成更大的产业。
在黔江区,经过20余年的发展,茧丝绸和蚕桑生物两大产业集群正在持续壮大。2022年,黔江全区产茧7.42万担,已跻身国家10万亩重点蚕桑生产基地区县。
“以前,传统生产方式的质量把控不够精细,缺乏竞争力的产品也很难打开国际市场。”重庆双河丝绸有限公司财务经理龚秋容说,在对接国际市场的同时,还要对接国际标准,这成为企业近年来重新打开局面的关键。
2019年开始,双河丝绸依托黔江区有机桑树种植基地、有机蚕茧养殖基地建设,取得了欧盟主导的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认证,很快便获得了意大利、斯洛文尼亚等国相关企业的认可。订单蜂拥而至,甚至一些国际高端品牌公司代表也来到黔江洽谈合作。去年,该公司所生产的一半蚕丝都用于出口,产值达到6500万元。
这些年,不断提质量、重创新、增亮点的武陵山农产品越来越多地走出大山,频频亮相国际展会,与国际销售渠道搭上了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壮大黄精产业,开发出黄精面、黄精茶、黄精干等10余款主要产品。去年9月,通过2800余万元的外贸合作协议,中益乡华溪村的黄精面成功向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南非等11个国家地区出口。立足平均800米的高海拔打造起来的“酉阳800”区域公共品牌,酉阳县正以高标准生产推广当地的优质高山农产品。随着第一批柚子销往欧洲,第一批酵素产品即将出口马来西亚,第一批茶油对接上新加坡、菲律宾等国,酉阳高山里的土特产逐渐成了带动乡亲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香饽饽”。
非遗文化闪耀世界舞台
沿着酉阳县酉州古城的砖瓦路拾级而上,路过一个个少数民族特色的民宿、茶馆、餐馆,终于来到一家名叫“酉州苗绣”的小店。店门装饰朴素,进店一瞧,桌上大大小小的各式苗绣工艺品让人惊叹。
“来得正好,我刚准备给中国非遗馆发这批货,你们快来看看。”一进门,酉州苗绣市级非遗传承人、酉阳子月苗族文化传播公司创始人陈国桃便拿起一枚胸针展示起来。只见金属胸针底座上镶嵌着各式贝壳、玛瑙、水晶和珍珠,但最惹眼的,当属中间那荧光闪耀、好似点翠的花朵和蝴蝶。仔细一问,原来这便是用真丝做线的苗绣。
眼前苗绣琳琅满目,不仅有胸针,还有各式设计的耳饰、项链。但几年前,陈国桃的工坊也多是生产苗绣屏风之类的大家伙,既费工时,销路也不见好。
2016年,一次欧洲巡展中的交流和学习,彻底打开了陈国桃的思路。她当即决定将传统苗绣融合进小物件中,往更时尚、更生活化的方向改进配色、工艺和造型。最近几年,她不断参展、参赛,并通过各种外事和交流活动对外推介,陈国桃新设计的苗绣收获了一片好评。
“太抢手了!”陈国桃欣喜地说,今年销往新加坡和意大利等国的首批苗绣饰品供不应求。为应对明年即将到来的大批量订单,陈国桃不仅已通过自己的公司培训300多名绣娘,还准备充分对接酉阳当地1000余名掌握苗绣技艺的乡村妇女,带着大家一起做大这门既古老又新潮的生意。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经过千百年提炼升华,独具特色的武陵山区非遗文化走向国际。这不,从小生活在武隆区仙女山上的杨兴勇,也把川江号子喊上了国际舞台。
在武隆的仙女山桃园大峡谷,以川江号子非遗传承为主的实景歌会《印象·武隆》已在十多年间上演了3300余场,接待超过400万名观众。每年约300天的演出日,主演之一的杨兴勇少有缺席,他说:“号子、火锅、棒棒,这些都是重庆特色的文化元素。我特别珍惜能将它们表演给远道而来的游客的机会。”
偌大的观众席里,杨兴勇时不时能捕捉到一些外国面孔。十年间,在受邀、出访、参展的各种机缘下,《印象·武隆》的一众主演也多次在泰国、越南、日本等国家展演、交流。洪亮的川江号子响彻国际舞台。
“虽然有语言隔阂,但文化艺术没有隔阂。”表演过程中,外国游客和嘉宾常跟着演员一起律动,这让杨兴勇颇为振奋。今年旅游市场逐步回温后,泰国、老挝的国际游客纷至沓来,并在网络上晒出不少表演的短视频。想到这,年过50的杨兴勇依然铆足了劲,兴致勃勃地说:“希望未来有更多机会把我们的号子喊到世界各地去,让外国朋友都感受到我们的劳动热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8日 05版)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