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辽宁两处世界级候鸟栖息地诞生记

发布时间:2024-11-16 20:55:53 来源: sp20241116

   中新社 北京9月28日电 题:辽宁两处世界级候鸟栖息地诞生记

   中新社 记者 刘亮

  中国辽宁省迎来两处世界级候鸟栖息地。

  两个月前,在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辽宁省大连蛇岛—老铁山、丹东鸭绿江口两处候鸟栖息地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入选填补了辽宁省无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近日,记者来到辽宁,探访这两处世界级候鸟栖息地。

  “破纪录了!”记者们刚下车,一名工作人员疾步走来,激动地向大家分享喜讯。

  9月23日,监测数据显示,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秋季猛禽监测单日记录猛禽11175只,打破了老铁山2023年9月22日7561只的单日最高纪录,这也是中国大陆秋季猛禽监测的首个“万猛日”。

  老铁山坐落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构成了候鸟穿越渤海海峡的最短路径。据统计,老铁山地区现记录猛禽种类数占全国猛禽种类的近一半,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大陆第一观猛圣地”。

  “猛禽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据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小平介绍,猛禽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通过开展监测掌握猛禽种群数量变化,对于评估特定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9月23日,辽宁大连老铁山海岸自然风光景色。 中新社 记者 刘亮  摄

  昔日,由于利益驱使与不良饮食风尚泛滥,捕猎、贩卖及食用鸟类的行为在当地盛行一时。直至1980年,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护鸟行动才被提上核心日程。成立护鸟队加强巡护,多部门联合严格执法,加强宣传教育……多方努力下,老铁山鸟类乱捕滥猎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至2022年,老铁山保护区内首次实现“无网”目标。

  如今,护鸟力量正日渐壮大。保护区设立了老铁山猛禽救助中心,当地居民发现受伤的鸟类时,会第一时间联系相关部门,确保这些受伤的鸟类能被及时转送至救助中心接受治疗。保护鸟类、珍爱自然的行为,在当地蔚然成风。

  申遗是一场“生态大考”,考验的不仅仅是一处提名地,更是对整座城市生态建设水准的全面测评。据悉,大连市用4年时间完成了一般申遗项目需要8年左右的任务。申遗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多年来当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辛勤努力。

  沿着渤海沿岸向北而行,记者来到此行第二个目的地——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总面积81430公顷,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目前世界上发现迁徙鸟类种群数量最大的停歇地。

  据工作人员介绍,该保护区不仅保留了东亚原始滨海湿地的地貌,且容纳了辽东半岛的大部分物种,保持了东北地区南部野生动物种类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低等植物、鸟类、游泳动物以及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动物在这里生息,形成一张复杂的生存网。

9月24日,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保护区。 中新社 记者 周孙榆 摄

  为呵护候鸟栖息地,该地下了不少功夫。

  修建护堤,杜绝洪水水患;建设人工湿地水文调控系统,营造适鸟生境;修建上百座人工岛,并利用自然潮汐,人工修复芦苇沼泽和红海滩,增加鸟类栖息繁殖地……近年来,当地投资2亿元人民币开展了“孤山苇场生态修复工程核心区湿地生境修复项目”,使湿地生态环境大为改观,鸟类数量及种类逐年递增。2016年,丹东市还通过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推动湿地保护区管理法制化进程。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申遗技术团队负责人雷光春强调,世界自然遗产地要保护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将其“关在笼子里”,还应通过展示平台与宣传教育,唤起社会公众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视,增进其认知。

  据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刘洋介绍,目前自然保护区展示中心大厅正在进行修缮,并对展示大厅外部进行布展,预计很快将完成建设,对外开放。他希望,未来中心能成为公众了解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候鸟的一扇重要窗口。(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