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历史文脉,赋能城市更新

发布时间:2025-01-07 09:00:42 来源: sp20250107

  【光明论坛】

  中心城区复现古城肌理,传统街区商圈充满活力,大大小小的遗址公园、文化长廊等文化空间在城市随处可见……通过城市更新行动,城市里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传承文化根脉,助推城市更新,各地的探索实践让人欣喜。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消息,截至目前,全国已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超6.6万个,全国共活化利用300多片历史文化街区、1800多个历史建筑,使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城市的文化根脉蕴藏着历史、展示着现在、预示着未来,传承文化根脉是城市更新的底线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动修订完善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并相继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去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城市更新的底线要求,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如今,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制定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相关的地方性保护法规及规章,极大完善了历史文化保护法规制度,强化了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和责任。

  城市的文化根脉流淌着基因、记录着变迁、承载着乡愁,传承文化根脉是城市更新的重要追求。部分城市通过设计城市标志标识焕新文化形象、打造历史地标擦亮文化名片、创建城市会客厅营造文化氛围、创作城市主题曲传递文化魅力、拍摄城市宣传片构建文化场景等,将抽象的文化通过具象的物质载体融入城市景观打造、功能优化和品质提升等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人文气质、激活城市要素活力,充分彰显城市更新理念。

  比如,湖北黄石重新规划工矿旧城,以近代工业建筑风格为基调,结合各产业遗址的建筑形态,对周边建筑进行改造,在保留片区历史记忆的基础上,赋予片区新的活力,推动实现“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蝶变。陕西西安在城市更新中坚持“原址保护、原貌修缮、活化利用”原则,采用片区更新和微更新等多种方式,让工业遗产焕发新活力,“老面孔”变身“新地标”。再比如,山东济南坚持“守得住历史经典、显得出个性特色、领得了时代新潮”,实现传统建筑“新”气象与现代商贸“新”业态的有机融合;江西南昌则尝试在中心商圈复苏历史文化景观,以文化遗产活力带动全城发展,让丰富的文化资源赋能文旅产业发展,充分反映城市更新的文化浓度和价值深度。

  城市的文化根脉在城市发展中得以积淀和完善,也可能会在时空变换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损坏。比如,有的地方在城市更新中举措简单粗放或过度追求商业化,破坏了城市肌理与文化底蕴。这时刻提醒我们,城市的文化根脉是城市独特的价值体系,传承城市文化根脉,切不可进行肤浅粗糙的开发、简单保守的重复,而应当在坚守中涵养、在赓续中创新,以切实有效举措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文化根脉是城市的发展内核,理应将其全面纳入城市更新的整体规划,坚持保护与发展、共性与个性、共建与共享相统一。坚持保护与发展,精心守护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文化价值、探寻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既要保护城市文化根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要推动城市文化与现代需求的转化与融合,形成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的城市文化内核。坚持共性与个性,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和城市更新行动的全局要求,同时立足地方自然地理及人文历史等资源禀赋,把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契机,让文化资源在发掘中盘活、在运用中转化,使城市的文化根脉更鲜明、更厚重、更独特。坚持共建与共享,加快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合作共识,拓展并畅通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文脉传承和发展建设的渠道,引导人民群众在价值理念上实现由“要我保”向“我要保”的转变。

  城市更新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建筑拆与建、空间调与换,而是在于持续激发城市生命力和创新力,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城市空间载体。城市更新,既要精雕物质“面子”,也要夯实生活“里子”,更要厚植文化“底子”,传承好文化根脉,让文化遗存绽放时代新韵,让城市容貌焕发时代光彩。(光明日报)

  作者:牟怡(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市委党校分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