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首次发现4.38亿年前西域鱼 实证与塔里木板块交流密切

发布时间:2024-11-15 05:05:58 来源: sp20241115

   中新网 北京12月12日电 (记者 孙自法)继两个月前发表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找到4.38亿年前江夏鱼另一个“亲兄弟”——“戎氏江夏鱼”的成果之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盖志琨研究团队又在江西九江武宁4.38亿年前的志留纪地层中,最新研究发现西域鱼的一个新种化石,命名为“澧溪西域鱼”,这是西域鱼在中国华南地区的首次发现。

澧溪西域鱼化石。盖志琨 摄

  盖志琨研究员12日线上接受记者采访表示,戎氏江夏鱼化石发现将江夏鱼的古地理分布从华南板块扩大至塔里木板块,澧溪西域鱼的新发现则不仅将西域鱼的分布从塔里木板块扩大至华南板块,而且为两大板块之间志留纪海相红层的对比提供了种一级化石证据。这两条4.38亿年前古鱼的发现研究,进一步证明如今跨越4000公里之遥的塔里木盆地与华南板块,曾经距离很近、往来交流密切,并可能组成塔里木-华南联合板块。

发表本项研究成果的《古脊椎动物学报》2023年第四期封面(复原示意图:杨定华/绘)。盖志琨 供图

  澧溪西域鱼发现研究由盖志琨指导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硕士毕业生山显任等完成,同时,研究团队开展的这项古鱼“寻亲”之旅还在新疆柯坪克尔买提地区发现志留纪西域鱼模式标本张氏西域鱼的化石新材料,相关成果论文近日在专业学术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

  据研究团队介绍,西域鱼在系统分类上属于盔甲鱼亚纲修水鱼科,属于盔甲鱼类早期最原始的三大类群之一。此次在新疆柯坪发现的张氏西域鱼新化石材料研究表明,张氏西域鱼的腹环前部宽度变化不大,仅在头甲后侧方才明显变宽并构成角的基部,腹环中央包裹着口鳃窗,口鳃窗几乎呈圆形,让学界对该属种形态学信息有了更全面了解。而华南新发现的澧溪西域鱼,其典型特征为部分头甲侧缘呈锯齿状、头甲纹饰为极为粗大的瘤突(每平方毫米仅1个突起),这也是它与张氏西域鱼的主要区别。

澧溪西域鱼(上)和张氏西域鱼(下)形态复原图(桂芳/绘)。盖志琨 供图

  盖志琨指出,澧溪西域鱼是研究团队在江西武宁澧溪镇入口的一处工地上意外发现,同一地层中还发现一个比附近修水地区盔甲鱼类更古老的动物群,该动物群代表了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全球脊椎动物的最早的复苏与辐射演化。

  这个多样性较高并以盔甲鱼类为主的动物群,涵盖大庸鱼科、修水鱼科、古木鱼科和真盔甲鱼目等盔甲鱼类群,还包括丰富的棘鱼类鳍刺化石。这些新的化石材料不仅对完善盔甲鱼亚纲系统发育、深入了解盔甲鱼类形态多样性、早期辐射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华南地区志留纪生物地层对比、古地理恢复、古板块位置分析等研究中等发挥关键作用。

赣西北地区志留系特列奇阶生物地层序列。山显任 供图

  盖志琨表示,研究团队以此为契机,加大对武宁地区野外发掘力度,陆续在该动物群中收获俊卿清水鱼、刺猬安吉鱼、九江江夏鱼、澧溪西域鱼等盔甲鱼类化石研究系列重要发现,迄今已先后为浙江安吉的网状安吉鱼、湖北武汉的后棘江夏鱼、塔里木盆地的张氏西域鱼等,找到了它们近则200公里、远达4000公里的“亲兄弟”。(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