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读乱回:应对亲戚“拷问”新技巧

发布时间:2025-01-08 04:03:51 来源: sp20250108

  我们需要“已读乱回”来实现更平等的关系,也需要真诚的沟通来维护更亲密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

  你有位堂姐去年刚大学毕业,留在大城市找了工作,在你眼里光鲜亮丽的她,却是亲戚口中“一把年纪还没对象”的“不孝女”。于是,从除夕到元宵,每拨儿拜访的亲戚都要明里暗里催她几句。往年面对这种情况皱眉沉默的堂姐,今年却打断了大家,开始侃侃而谈:“你有这么高速运转的机器进入中国,记住我给出的原理小的时候……”

  她讲了几分钟才停下,你没听懂,扭头看看亲戚们好像也似懂非懂,但他们纷纷不再追问,甚至有人点头称赞:“不愧是大城市回来的大学生,越来越会讲话了,工作了是有点东西!”然后,他们转而又向表哥发起了一连串的提问。

  这时候,你发现一向“中二”、不理任何人的妹妹,朝着堂姐挪过去,两人耳语几句,相视一笑。咦,她听懂了吗?这是什么他们才懂的“暗号”吗?亲戚们走后,你才从她们口中知道,这是最近年轻人开发的面对亲戚新技巧——“已读乱回”,就是说一大堆看似很有道理、其实并没什么逻辑关联的话,堂姐说的那段话就是照抄了网上最火的一段文本。

  亲戚“拷问”:人际敏感者的考场

  走亲戚、相互问候,原本应该是愉快的,但总有人听到亲戚的问题时感觉像是在被“拷问”,感到压力重重、焦虑不安,担心给亲戚留下不好的印象、被亲戚看不起,甚至有时候亲戚发表了不合理的评价,他们也会委屈自己、不去反驳。

  这其实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不断担心负面社会评价,并采取防御性行为来避免的倾向,被称为人际敏感,它反映的是一种地位的不平等。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公司地位较低的成员,相比起地位较高的领导们,人际敏感性更高,因为琢磨出领导的评价标准,多半能更好地取悦他们、获得回报。人际敏感者在走亲戚的过程中,就是把亲戚们视为了地位更高的考官,才会对他们的评价如此惶恐。

  当我们还是孩子、是学生的时候,对家长、老师的评价保持敏感,往往对我们有利。但针对成年人群体的研究发现,人际敏感是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易感因素,还有可能增加患病的风险。所以,对人际敏感者来说,不再把亲戚当自己的考官,才能让自己身心健康。

  已读乱回:一种隐晦的“撕考卷”

  不让亲戚当自己的考官,有很多方法。有人选择“断亲”,不走亲戚,就相当于不参加考试;有人选择沉默,塑造一个内向社恐的人设,相当于交了白卷;有人选择和亲戚互呛互怼,甚至于大打出手,相当于撕了卷子。

  但这些方法对人际敏感的人来说,可能都不如“已读乱回”。“乱”回“乱”讲,像是在数学卷子证明题上写“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在语文作文题上画画。这样的回应,解构了亲戚提问原本像考官考试一般的严肃性,谈笑之间就将原本自诩考官、看似地位更高的亲戚拉了下来,既能糊弄、应付过去,还不至于和亲戚撕破脸。

  “乱回”背后:年轻人在抢话语权

  其实,也不怪年轻人敏感,每年的亲戚聊天,本来就难免暗涌着话语权的炫耀。过往常见的如:长辈以人生经验对小辈进行询问、说教,当老板的倚靠高收入对打工仔们指手画脚,都是他们更有话语权的体现。

  但近年来,由于科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反而是年轻人更容易掌握新技术,并利用新技术看到更大的世界。长辈的神秘感、遥不可及感逐渐消解的同时,年轻人们正聊起春晚直播红包、网络热梗等话题时,反而是年轻人显得更“神秘”“厉害”了。哲学家福柯说,“话语即权力”,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就一点点抢过了话语权。

  “已读乱回”、主动“乱”讲,是展示话语权的方式中比较无厘头的一种。更加熟练掌握这一游戏规则的年轻人中,有人已经在亲戚面前自如地谈论自己擅长的话题,甚至给亲戚“出卷子”了。

  一起“发疯”:找到小圈子的暗号

  除了糊弄亲戚,“已读乱回”还是年轻人的社交工具。就像堂姐通过一通乱回,让妹妹知道了她们正在同一片海域冲浪。在挤满了亲戚的房间内,她们两人形成了一个小圈子,也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内群体,彼此之间产生了亲切感、归属感,能让她们在面对不熟悉的亲戚时内心仍有安全感。

  当然,即便很多好朋友之间会“已读乱回”、一起“发疯”,仍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做,有网友表示,如果自己的同事、朋友长期“事事有回应,件件没着落”,也会令人困扰。我们需要“已读乱回”来实现更平等的关系,也需要真诚的沟通来维护更亲密的关系。

  殷锦绣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