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梅,让旅客更暖心更舒心(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发布时间:2024-12-27 16:45:30 来源: sp20241227

  刘秋梅(右一)和旅客交谈。   本报记者 宋朝军摄

  晚上6点半,暮色渐起。随着一声笛鸣,7504/3次“富民号”列车从山区的隧道中驶出,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不一会儿,列车跨过渭河,即将到达终点站。

  透过车窗,看着熟悉的环境,列车长刘秋梅整理下帽檐,像往常一样从办公区走向其他车厢。

  “这次可别把小推车忘在车上咯。”“醒醒,快到终点站啦,要不就跟我一起收车吧。”刘秋梅打趣地提醒旅客。“列车长,知道啦,你就是一直操心的老大姐!”旅客笑答。

  在陇西车务段7504/3次列车上,刘秋梅已经陪伴旅客24年。早上4点多,刘秋梅起床整理,点名、上车、检查……6点多,“富民号”列车从甘肃省陇西县驶出,一路向东到华亭县青林站,中午折返,再回到陇西已经将近晚上7点。等到下班时,刘秋梅常看到月色如练。

  每年,刘秋梅在车上直接服务旅客的时间接近200天,平均每天服务旅客超过600人次。

  “我们这列小慢车上,老乡带的东西各有特色。”回忆起20多年的服务历程,刘秋梅如数家珍。她一边说,一边打开手机,不久前发的一条朋友圈内容简洁生动:“陇西至青林便民7504/3次小慢车,经常有农家应季蔬菜,现在有韭菜、香菜等,有需要可联系。”评论区里咨询的不下20人。蔬菜、瓜果和针织品……哪一站的老乡带的哪类农产品比较多,刘秋梅早就烂熟于心。为老乡和买家牵线搭桥,也是她常做的事。

  “对待不同群众,要有针对性的服务措施。”这是刘秋梅记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她仍然记得,有的老乡挑着扁担、背着背篓,成筐成筐的葡萄、杏子上了车,铺在地上。巡查车厢时,刘秋梅往往会多看几次,确认完好。她侧身而过,小心翼翼,还叮嘱老乡:“别让这些滚到过道上,否则很容易被人踩坏哦。”

  有的老乡乘车去外地进货,背着两人高的货物上车不便。车子刚进站,刘秋梅远远看到他们,就赶紧往车门口走,一到站车门打开,她就下车,指挥起了“货运”。一个人在车下推,一个人在车上拉,她和老乡一起把大包小包的货抬上来。

  “东西多的时候,我搬完还得缓一会儿,就看着梅姐边走边擦一把汗,一开车就又来来回回忙了。”陇西县的杨阿姨今年快50岁,她在县城里做一些针织品的小生意,从年轻时就坐这趟车出去进货,时常和刘秋梅相遇。“帮一次两次容易,但她一帮就是20多年,不容易啊。”杨阿姨说着,嘴角泛起笑意。

  20多年来,这趟慢火车的线路未变,见证了群众生活越变越好。“这次进货,就背了一个双肩包啊?”刘秋梅查验票证时,向杨阿姨问道。“我们去谈好,供货商直接发货运到陇西县城,不用人力背啦!”跟杨阿姨同行的一位小姐妹抢答。

  伴随着路网建设不断升级,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等走进乡镇农村,沿途乘客们的生活品质提高。大伙儿也不再只靠人力和慢火车运物资。

  2017年,列车升级为“富民号”公益性慢火车,运行区段延长了,客流也稳中有变。“去外面打工、办事和上学的乘客比重更大了,服务要与时俱进、更加全面。”刘秋梅想。

  她以身作则。很多孩子上学放学坐这趟车,她去协调专门开出一节车厢,为考生提供安静备考环境;一些年龄大的乘客上车不便,她就带着工作人员将老人一点点挪到座位上;有的家长带着孩子看顾不过来,她还准备了哄孩子的小游戏和糖果。

  去年底,7504/3次列车车体整体升级,全程坐下来最多26.5元。“很多乘客一上车,惊喜地发现小慢车大变样,我们服务更有劲儿了。”刘秋梅说。

  这趟最高时速不超过80公里的慢火车,还将继续穿梭在山区。刘秋梅闲暇时,会坐下看着窗外:“20多年前,山上还光秃秃的,两侧都是土坯房;现在山上绿树成荫,高楼大厦也多起来了。小慢车和乘客们一样,发展得越来越好。”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1日 13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