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8:21:08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社 雅加达12月27日电 题:为什么说印尼铜鼓与中国关系密切?
——专访印尼巴淡世界大学语言文化教育学院院长唐根基
中新社 记者 李志全
距今约2700年前,中国就出现了铜鼓。它是中国古代悠久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国先民智慧的象征之一。2023年10月出版的《中国—东南亚铜鼓·印度尼西亚卷》指,铜鼓在“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也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分布。
印尼为何会有铜鼓?其数量和分布如何?与中国铜鼓相比,印尼铜鼓的作用是什么?与中国有哪些渊源?该书主编之一、印尼巴淡世界大学语言文化教育学院院长唐根基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独家专访,详解印尼铜鼓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您在不同时间段先后赴印尼10多个岛屿调查印尼铜鼓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请介绍一下这系列调查。
唐根基:铜鼓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以及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由于印尼是多民族国家,因此铜鼓在印尼有很多名称,阿洛人称之为莫科(Moko)、马鲁古人称之为蒂发(Tifa)、巴厘人称之为贝静(Pejeng),而最常用的是纳伽拉(Nekara)。但关于印尼铜鼓的数量和分布状况,迄今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和说明。
2017年8月和2018年1月,中国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与印尼巴淡世界大学合作进行印尼铜鼓文化调查,我们先后走访了雅加达、古邦、阿洛岛、巴厘岛、萨拉亚岛。而后,我作为本课题的合作者于2018年8月、2019年4月继续在印尼开展多次调查,范围包括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萨拉亚岛、努沙登加拉群岛、巴厘岛、龙目岛、阿洛岛、弗洛勒斯岛、班达尔岛等10多座岛屿。这些调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印尼铜鼓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存放于印尼斯拉雅儿岛斯拉雅儿博物馆的铜鼓。受访者供图中新社 记者:印尼为什么会有铜鼓,现在的情况如何?
唐根基:关于印尼铜鼓的源流问题还有争论,有人认为铜鼓文化是在漫长的民族迁徙过程中传播到东南亚各地的;有人认为,铜鼓是在越南东山文化发展时期,通过往来船只传播到印尼群岛。但在印尼,除爪哇岛以外的其他地方的铜鼓大都是被孤立地发现的,它们几乎没有东山文化的特点。学者们普遍认为,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地区人民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与融合形成的共同文化载体。
铜鼓在印尼不仅是历史文物,有的至今依然被使用。印尼铜鼓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印尼见诸博物馆、收藏家且有文字记录信息的铜鼓约有490面。
存放于印尼阿洛岛千面铜鼓博物馆的铜鼓。受访者供图中新社 记者:这些铜鼓是如何发现的?分布在哪些地方?
唐根基:我和团队实地考察时发现,有些铜鼓由文物部门出土发现;有的是祖先留下来代代相传的铜鼓;有的是国王与族长所有的铜鼓;有的是“从天而降”的铜鼓。铜鼓的发现地各有不同,有的在田中;有的在山上;有的在山洞、树洞;有的在森林里,还有一些是渔民从海底捞出来的。譬如,2018年1月,我们曾拜访了阿洛岛伽柏啦达巴哈族的一位族长,他的家族拥有过258面莫科(Moko)鼓。这些铜鼓,据称是他做过国王的祖先传下来的。
我们调查发现,印尼自西向东从苏门答腊岛到伊里安岛都有铜鼓的存在,遍布10多座岛屿。
存放于印尼班达尔岛班达尔族屋的铜鼓。受访者供图中新社 记者:与中国铜鼓相比,印尼铜鼓的作用是什么?
唐根基:印尼铜鼓有很多种作用,不同地方作用又不尽相同。有的百姓认为铜鼓是太阳神和月亮神;有的百姓认为铜鼓承载祖先灵魂、庇护子孙后代幸福安康。对于族长或国王来讲,铜鼓象征权威和地位,在喜庆或丧事活动中铜鼓则属于乐器,小铜鼓属于陪葬物。在有些地方,铜鼓有保佑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平息纷争、凝聚共识的作用,还可以用作交换、支付、赔偿、定亲联姻等。在巴布亚岛索隆镇的一处湖边曾发现3面铜鼓,当地百姓称之为“博利”(Bori),意为“神器”,还有的将之称为“老母亲”。
历史悠久的铜鼓文化在巴厘岛、阿洛岛、古邦等地依然存在,一些族群至今尊崇和使用铜鼓。如在巴厘岛吉安雅儿镇贝静村,有面据说是1705年发现的大铜鼓,被置于当地庙宇中的一个高台上作为“月娘神”祭拜至今。现在每天早上由专人烧香对其进行祭拜,这是日常的小祭拜。此外,每年还会举行一次大祭。
存放于印尼阿洛岛千面铜鼓博物馆的铜鼓。受访者供图中新社 记者:为什么说印尼铜鼓与中国关系密切?
唐根基:印尼铜鼓的来源有很多说法,其中就有源自中国说。萨拉亚岛和望加锡布吉族传说中有一个时期被叫作拉加利戈时期,此时期是布吉族的创造时期,是文明开始的时期,其主要传说人物是莎维利加丁,他被称为人伦道德的创造者和代表者。据说,莎维利加丁与夫人曾携三位公子拜访过中国,中国皇帝将一面大铜鼓赠予他们。他们回国时经过萨拉亚岛,当地百姓渴望拥有一个充满智慧和魅力,能力超群的国王,于是将莎维利加丁尊称为王,并将莎维利加丁的长子奉为当地的首位国王。如此,这里便有了铜鼓。
萨拉亚岛的铜鼓来源还有另一个版本。说是古时候,中国有个王子曾造访该岛,并同这里的公主一见钟情。为迎娶公主,王子从中国带着聘礼前来提亲,聘礼中就有铜鼓。
我们到阿洛岛调查时,也听到一些铜鼓来源于中国的传说。至少两位族长都称,他们的铜鼓是前人世代相传留下来的,是属于他们民族的族宝和神物,是他们的祖先从“印度后面的国家”漂洋过海带回来的铜鼓。他们认为,“印度后面的国家”便是指中国。
2023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季研学营的学员在北京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上展出的铜鼓。易海菲 摄中新社 记者:从中国到包括印尼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缘何都喜欢铜鼓?目前,印尼铜鼓保护方面又面临哪些问题?
唐根基:可以说,铜鼓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物件之一,它承载和沉淀着当地民族的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等文化内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构成了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独特的铜鼓文化圈。印尼民众喜欢铜鼓,主要因为它具有文化价值和宗教信仰价值,有些百姓认为这是祖先遗物,有些认为这是宗族礼仪中须用的乐器,有的认为这是承载祖先的神台等等,这些信仰至今依然存在于一些地方和族群。
当下,这些地方和族群的铜鼓文化逐渐式微,呈现出边缘性特征。这种情况已引起当地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印尼当地一些知识分子、退休官员等已行动起来,或著书立说;或收藏铜鼓并建收藏馆;或举办旅游项目,为保护和弘扬铜鼓文化不懈努力。希望通过铜鼓调查,让人们从中深思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发展的普遍问题。
专家简介:
印尼巴淡世界大学语言文化教育学院院长唐根基。李志全 摄唐根基(Herman),印尼第四代华人,2016年毕业于暨南大学海外华语与华文教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印尼巴淡世界大学语言文化教育学院院长。近年来个人的研究方向为印尼华语与华文教学,指导方向为华语文教学与华人文化等。他曾对印尼铜鼓文化和来历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发表多篇相关的学术文章。
【编辑:曹子健】